close

2013/3/31 撰文:窺憐】

  今天大家都在談反核、非核,這個議題若最早從車諾比事件算起,在世界上已經吵地沸沸湯湯近三十年了;而兩年前的福島核災,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都與我國最為接近。但時至今日,我們還是被這個議題束縛住,對於解決方案,仍莫衷一是。

  產業革命之後,無可否認地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壓榨自然資源,從煤礦、石油、天然氣,乃至於今日我們所談的核能;平心而論,核能或許是今日除了再生資源外,最乾淨的能源,若以傳統火力發電取代核能,不僅是走回頭路,對於地球環境的傷害更大;然而,核能的危險性,是不必贅言的。

  於是,大家爭論不休的核能問題,其實變得非常簡單:是要死環境(火力),還是要死自己(核能)?

  或許有人會質疑:核能對環境,難道沒有危害嗎?

  這問題恐怕要回歸到:所謂的危害,是指什麼?

  福島核災發生核廢水流入附近海域後,所有人都在關心海洋:關心的其實不是海洋「生態」,而是海洋「資源」;也就是,那些魚類、水產,還能不能被人類所食用?

  有人說:幅射污染,會造成基因突變。不過我們應該不會忘了達爾文早就發現到,地球上的物種已經經歷過非常多次的突變,並且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突變不見得是好事,但若沒有突變,也就是沒有今日人類之進化。

  換句話說,以地球的觀點來說,幅射的危害,其實並不這麼嚴重,而且花個數萬年、百萬年仍是可以修復;但以人類的觀點來看,恐怕就完全不同了。

  「危害」的觀念,是建立在人類本位的。或許對於地球來說,其實人類就是最大的危害。

 

  現在談到替代核能的問題。筆者剛剛舉出了火力發電;事實上,除了火力發電,其餘沒什麼好談的。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有再生能源嗎?風力、水力、地熱、太陽能?

  但無論是哪一種再生能源,都無法取代核能的發電量──畢竟不是每一塊地都適合建那些電廠。造價倒已經是其次的問題了,畢竟核四廠建建停停所浪費的金額,實在難以當成基準換算成風力電廠或太陽能廠的造價。

  也就是說假如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發展再生能源,核四廠所浪費的錢早就能蓋更多其他電廠了,不過現在談再多的「假如當時」,都是無謂的。我們要處理的問題是「現在」。

  很多人對於台電老是嚷著「不蓋核四,就漲電費」感到反感,甚至認為這是台電在威脅我們同意核四商轉的手段;但回歸事實,任何資源的使用,都是有其代價的:想擁有便宜的電費,又要有安全的環境以及便利的現代化社會,在這地狹人稠的小島上,根本是癡人說夢。

  於是,我們始終得面對這個現實:拒絕核能,就是要負出更高的代價。這代價很可能是緊縮的經濟、高失業率、停擺的公共建設、大量遷出臺灣的工廠,以及昂貴的民生必需品。

  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在接受這個現實後,繼續高舉著反核的標語呢?

 

  現在我們其實要關注的,恐怕不是核能問題,而是核四問題。也就是,對於政府,及所謂「專業人員」之「不信任」的問題。

  核四廠建建停停,大家對於其安全性多有所質疑,而這恐怕是找再多專家來背書都無法解決的。(輿論多言及邀請外國專家來臺評估,筆者以為既然本土專家生斯長斯,況不能為國人所信任,倘若電廠運作發生萬一,曾不能傷外國專家分毫,豈不怪哉?)

  因此,眼下的解決之道,筆者以為或許是停核四,而建核五罷!又或許是評估核四停轉或核五興建,所耗費金額足不足以讓全臺各建築屋頂都裝上太陽能版,也許只消大臺北地區所有建築都裝上,就能抵消大部分的發電廠用電量也說不定,筆者並非這方面的專家,僅是天馬行空的假想罷了;不過既然時下大家對於專家都不信任,讓門外漢胡謅幾句又何妨呢?

  如果認為核能問題,是全民問題,那麼解決之道,應當也是全民共「想」吧,畢竟既要反對核能,又對政府、專家不信任,另外更要求自己已經不信任的政府、專家提出解決之道,正是核能問題陷入死胡同的原因;正如之前所提的,凡事都有其代價,原本追求社會「進步」的代價,就是在安全及環保方面進行「讓步」;而若要使議題能夠「進展」,而又不願對上述三方面其中之一讓步的話,恐怕這問題只會繼續在泥淖中打轉罷了。

arrow
arrow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