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16 撰文:蘭嶼飛魚】

少子化的經濟集中
無限的時間是抵抗的籌碼
這次還是短文,與上片"C"略有承接,並另開新領域的討論。

       在上一篇提到經濟上的集中化。這一篇要來討論集中化的效應和一些常識下的運作方式。
       以台灣為例子的話。經濟的集中化和少子化造成新一代能使用的資源大量提升,同時階級流動也慢慢增加,所謂中產階級大量興起,後期便造成"小資"的新階級出現。"小資"的出現是因為外在的環境改變造成階級流動的機會降低,但是少子化造成的資源集中現象卻顯著提升。以前投資於三、四人的資源投注於一人的結果便是"小資"的興起。加上小資的上一代是善於利用經濟資源的中產階級(他們上承上一代人的經濟集中、下接整體環境的改變造成的機會,因此累積大量的經濟資源)新一代"小資"並不只是單純的從事經濟生產,而是有意識地從事大量的經濟消費(亦可說是"文化水平的提升")但到此時外在環境並沒有創造大量經濟成長的機會,且放棄經濟行為的代價便是推遲就業的時間點,並切增加對就業的排斥與恐懼(因為無經濟壓力,因此轉而重視時間的不自主)。所以小資多半伴隨著"草莓""靠爸族""家裡蹲"的形象出現。是一種消耗資源的標籤。
        經濟上看來小資的階級似乎處於一種消耗的狀態,然而其他方面又是如何呢?
        資訊流動與公民意識成長上,這是一個非常發達的世代。
        網路的普及讓各種資訊變的唾手可得、無經濟壓力的後盾讓原本從事經濟生產的時間得以分配到其他區域。最明顯的是一些新興產業(電競、志工、極限運動等)或較高額的消費性產業發展(美妝理容、旅遊快遞、3C資訊等)。經濟後盾讓時間釋放,升上大學的大學生成為所有年齡階級中可自行支配時間最多的一群,社會觀感也不將它視為完全的無知或全然的成熟。換言之,這也是容錯率最大的一群。近幾年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可作為一個指標。表示在經濟集中的效應下,學生擁有參與各項議題討論的時間、精力與必要的資訊量,時間賦予長時間的關注與追蹤、經歷則使言論和行動具有渲染力與爆發力、必要的資訊量使得各種聲音不容易被統一,形成一種多元面向的討論,而這些基本上是民主社會下一些較為重要的要件。但也容易成為分裂的起因。
        以歷史的放大鏡來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常態。而以意識形態來說,多元的意識形態較單一的容易分裂。因此以大環境的架構來說,如果民主與自由的想法無限上綱,最後必然會走向分裂;而集權的統治無限上綱則會引來革命與民主的出現。因此,民主(或較為鬆散的專制)、分裂、極權、革命的迴圈似乎是可預見的運行方式,而其中時間的長短則有諸多因素影響,但這並非不好的事。畢竟人生命短暫,各時期需要的也不相同。正因為並不存在所有人都滿足的天堂,所以才有了桃源鄉與烏托邦。

arrow
arrow

    蘭嶼飛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