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31 撰文:POPOEX】

 

前言:記得學長好像說過不要發政治意識太強烈的文章,所以在此先消個毒。

我只是看到一些看不慣的東西(?)有感而發罷了,並沒有想要牽扯到誰對誰錯。

最近一堆東西的死線快到了,我還是花了半個小時(?!)來弄出這篇鬼東西。

也算是逃避現實吧(眼神死)總之五月份的我就這樣交代了,至於六月我是否還活著,

就看叫獸們的臉色了(眼神+心死)

 

 

  今天早上打開報紙,赫然看見斗大的標題書寫某某縣長之兄弟涉嫌貪瀆。看到這裡筆者不忍再看。類似此案例的事情在台灣是司空見慣了,但是沒想到有這麼一天會落到自己從小到大生長的故鄉頭上。

 

  從古至今,有各式各樣的地方官負責治理各個基本的行政區域。這是從秦漢時期廢封建改郡縣以來,延續了兩千多的制度,至今在一些政治制度的架構上仍然可以看見它的影子。當然歷朝歷代均有些許的修改與改變,但是郡縣制度的架構和基本上的精神是不變的。而肩負著管理這些最基層的行政區域的職務也因應而生,所以地方官的概念是隨著郡縣制度一起出現,也一起經歷許多波折。在漢代,郡縣制度仍離草創時期不甚遠,許多制度和架構仍在摸索和改造之中。其中出現了一批被稱為「循吏」的地方官員,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的〈循吏〉列傳之中,而後來《漢書》作者班固繼續沿用了這個史書記錄形式,兩者的「循吏」解釋上卻已經有所不同。在此不對兩者之間的差異多作說明,僅舉出班固所認為的循吏要有一個條件-「使民富,而後教之」。白話來講就是要先讓老百姓吃的飽,在物質得到滿足後再去進行教育的工作。這些循吏多受過儒家教育,而這個條件正也是儒家強調的事情。當然被寫入〈循吏列傳〉的官員數量在總比例來看還是占相當少的,做不到這個條件的官員仍是大多數,不過《史記》和《漢書》為了針貶這些大多數官員之中特別無惡不作,魚肉百姓的惡官,也特別以〈酷吏列傳〉來批評之。

 

  勤政愛民的地方官少,庸庸碌碌只求無事的官員占大多數這件事從漢代就已經隨著郡縣制度的確立而跟著出現了。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官員雖然做不到像循吏這樣,但也是恪守其職、安其本分,而貪官汙吏也僅是少數而已。然而一個時代的衰弱,實際上也可以從官僚體系是否健全運行來看。當不服本分、書忽職守的官員越來越多的同時,也代表著國家中央的控制力減弱,地方和中央無法同步運行,最後必定導致國家覆滅,這從許多朝代的衰亡之中便可看出端倪。

 

  今日台灣不也快要步上這些前例的後塵了嗎?我國的政治制度和官僚體系業已運行有一段時日,制度本身應無大問題,而這非筆者所長,在此不宜多加評論。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就算再怎麼穩健的制度,最後也是要由人來加以實行。然而當人有意從中取巧時,制度能做到的規範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此時教化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了,道德規範雖無強制力,但其實它才是讓社會得以長治久安的精神力量。那些名流青史的歷代循吏們,就是本著他們所受到教育,所接觸的道德風俗,最後形成他們的信念,讓他們得以持之恆行,最後受到地方百姓愛戴。反觀今日,有多少的官員能成為「循吏」,最後得到歷史的讚揚呢?恐怕寥寥無幾吧!

 

arrow
arrow

    Critiqu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