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4 撰文:Holysheep】

 

問題根源

多數人並不明白野生動物保育為何會如此麻煩,有人質疑為什麼不開放合法養殖食蛇龜以供應市場,如果野外的數量減少,人工養殖不是還能維持那樣的數量嗎?但是問題的癥結不在於維持數量,而是為什麼牠們不能在野外好好的生存。在此也可以看到市場的弔詭,並不是開放了養殖野外的數量就不會減少,我們看到前幾段對岸炒作的吃龜風潮,有一部分是經由養殖業者之手:因為有了這些龜苗,再炒作市場需求,有了市場,再從野外補充個體。

最近查獲的走私食蛇龜中,赫然發現今年五月野放在保育區的個體,表示就算在保育區內,仍然有人為了獵捕食蛇龜,鋌而走險侵入這塊立法保護的地方。我們的國家究竟有多少力量保護本土物種?事實上光是法規的實行,就受到忽略或限制。為了落實保育,政府應該加強保護區的巡邏和稽查,加重處罰走私業者和濫捕的獵人,現今的處罰方式多是罰金和義務勞動,這些不留案底處罰對走私者來說「還蠻划算的」,加上山林稽查的人力有限,都使動保法的威信難以彰顯,更不用說跨國偵查將走私源頭繩之以法了。人心貪得無饜,政府的力量有限,讓我們落實保育困難重重,對決策者來說,現階段的動物保護法規仍有許多可以被實行得更細緻的空間。

警惕走私業者、給予收容單位更多資源,這一些作法是我們對生態環境的亡羊補牢,這些可以舒緩我們當前窘境,但並非長久之計。如果好不容易野放的食蛇龜又立即成為走私業者的獵物,那麼投入再多的人力和資源也終究是白忙一場;如果生命教育總被忽略,大部分人不願意了解這些動物在自然生存的奧妙,不願意降低高度從龜的角度看世界,只看到牠們的價錢卻看不到牠們的價值,再重的罰則都會有人鋌而走險,那些我們以為還很豐沛,不需立法保護的自然資源,也總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我們應從食蛇龜的處境了解到野生動物保育需要耗費多少資源,而每一次本土龜的走私都是在浪費資源,也是賣掉了台灣的本錢。

 

關心,讓我們的台灣變得更好

現在列為保育類的台灣梅花鹿,曾經是在台灣為數眾多的主流原生物種,十七世紀,荷西殖民台灣時期,鹿皮被數以萬計的賣出,到了清朝政府統治時期仍數以千計的出口梅花鹿皮。殖民者掠取台灣的生態資源造成難以回復的影響,百年間,原本與我們比鄰而居的台灣梅花鹿現只能在國家公園保護區一窺牠們身影。二十一世紀,在這座島落地生根的台灣人,有沒有把在同一個島上生活的野生動物當作自家人了?是不是能驕傲的說出在我們的島上,有一種生活在森林裡的烏龜,牠的腹甲像蓋子般奇特,牠們在自己的家鄉不受威脅的活著?

台灣的自然還有許多未被理解的奧妙之處,像是本土龜在自然中的分布和習性仍是塊神秘的領域。幸好這幾十年來已有學者發現台灣龜的知識性價值,例如研究台灣淡水龜及海龜的陳添喜博士,以及收容食蛇龜的吳聲海教授等,他們作為台灣龜研究的先鋒,帶動更多的人來認識這些深具魅力的物種。因為有這些人的關心和奔走,今年終於在翡翠水庫集水區規劃了食蛇龜保護區,雖然保育的落實路途遙遠,但還是有份力量以龜速不斷前進。台灣的動物過得並不算好,牠們就像父母失和的孩子,不但失去了關愛,還遭受有心人士的覬覦,承受粗糙的對待。在台灣社會莫衷一是的同時,飢餓的野狗在街上流浪,外來種巴西龜充斥台灣的湖泊和池塘,咬斷台灣斑龜的長尾巴,就連遠在山林中的食蛇龜也不得其所、流離失所。可以說我們人類世界中的內憂外患,無不反映在這些與我們同住的動物身上。的確,台灣動物保育的現況令人失望,政府在落實上仍「力不足」,因此更需要「心有餘」者的關注來補足,關心及參與能讓我們的島更好,食蛇龜返鄉安居也就有望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保育 走私 台灣原生龜
    全站熱搜

    COLLE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