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31 撰文:窺憐】
今天大年初一,按照往年應該到廟裡拜拜,但因為生肖相沖,於是延後一天;平白空了一天的行程,便到外頭出去走走。
途中經過三芝的賞櫻步道。
這幾年在臺灣,賞櫻忽然變得特別流行,各個縣市鄉鎮彷彿把種植櫻花當成主要政績之一,甚至一些機構特地拿出日本方面的核定書「掛保證」;一瞬之間,賞櫻變成了全民運動,「櫻花祭」也成為臺灣媒體爭相報導的盛事。
不過,就我個人來看,老實說吧,臺灣的櫻花並沒有那麼漂亮。
日本的櫻花很漂亮。特別是東京那一大片的染井吉野,京都那細撫路人肩頭的枝垂,搭配古色古香的屋舍街景,相得益彰;然而,除了人文建築之外,日本的櫻花漂亮,還在乎她所處的氣候;地處高緯的日本,在春暖花開之際,除了櫻花的粉紅,沒有其他的顏色。
然而在臺灣,無論是粉紅的吉野,還是火紅的山櫻,她們的背景往往都是一大片青山綠葉。
紅配綠,怎麼會好看?
而且日本櫻花種植密度之高,在臺灣也難能見到;臺灣往往就是十幾株櫻花孤伶伶地被一大片綠的橙的樹木包圍──用相機這麼一照,真的不曉得主角是櫻花,還是旁邊的雜樹或萬頭攢動的遊人。
臺灣的櫻花並沒有那麼漂亮。也許,在一些原生的山櫻花林中,那一大片火紅的花海仍震懾人心……但並不是路旁幾株刻意種來吸引觀光客的小櫻花。但大家還是拼命地在種櫻花、賞櫻花、照櫻花……趕流行似地一窩蜂塞在車陣中,只為了看那一小朵的櫻花,然後照張相放到網路上。這種行徑能否算是「賞花」,恐怕也是有待商討。
我讀高中時,學校裡就有山櫻花。在快放寒假時,便會盛開於教室外。而學校後方更是有一大片延著公路種植的山櫻。從來也沒有人提過「去賞櫻花吧!」而學校時代的我們,只會覺得滿開的櫻花,只是增加掃地時間的負擔。
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臺灣人這麼風靡櫻花?
有人會說:畢竟,臺灣人受日本殖民五十年嘛!
這答案肯定是錯誤的。
因為就算日本人統治臺灣,雖然種了許多櫻花,但臺灣人其實並不買帳;一些日本知識份子甚至抗議,阻止日本總督將臺北市的行道樹改植櫻花;他們認為,這會失了「臺灣味」。
但,很多臺灣人並不曉得這一點。因為許多管道都釋放出一類訊息:日本時期的臺灣人是相當文明進步的,且自發性地接受日本文化;臺灣人與日本文化漸行漸遠,是在1945年之後。
特別是會怪罪國民黨將日本在臺建設的功績給剝奪、摧毀,讓臺灣人的物質生活倒退。
不光是一般人這麼認為;我在大學就讀歷史系時,系上一位老教授也是這麼堅持:國民黨讓臺灣「退化」。
我並無意替國民黨說話;史實證明,三十八年之後,國民黨政權的恐怖統治,殘害了許多知識份子及無辜百姓──他們包括臺灣本省人,及本來就孑然一身、即便客死異鄉也不會留下記錄的外省人。
但,先不管國民黨日後的統治手段,日本時期──或稱日治時期、日據時期的臺灣人,真的有享受到現代文明的富足美滿嗎?
確實是,日本人在臺灣做了很多建設,包括鐵路(不得不強調:清代劉銘傳已經有蓋了一些)、嘉南大圳、日月潭發電廠等等,但這些一方面固然是造福了部分臺灣居民,但更主要的是要將臺灣的資源運到日本去。
臺灣人的生活水準──問一些老一輩的就很清楚了。那時候,白米飯是給日本人吃的。臺灣人,只能吃番薯籤。好一點的話可以配稀飯。戰爭末期時,甚至還得用米券去兌換那幾斗的米、幾克的肉。說物資缺乏是國民黨來之後,把資源往大陸搬──也許是有這麼一回事,但並不是國民黨是惡魔,日本人就是天使。
而諸如臺灣人被當成次等公民、屢遭日本人羞辱等等,若信不過現代整理出來的史料,就去看當年賴和、鍾理和等臺灣先輩作家寫的一手小說吧。
更不用提皇民化……曾經,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留言,抗議「臺灣人何必讀儒學?孔子是中國人、外國人!」實在哭笑不得。若皇民化及日本軍國主義成功,我們如今也不用過大年初一,不用拜媽祖、拜關公,全部都改在元月一日上神社參拜天照大神了!那樣的習俗信仰,臺灣人會想要嗎?1945以前的臺灣人,真的會悶聲不響地順著殖民者的意,跑去賞櫻花?
最近新聞吵得沸沸揚揚的議題之一,是歷史教科書的「再中國化」。我沒辦法看到新版教科書是怎樣呈示,但就我以前所認知的情況:對日本時期,真的過度美化了。
至於新版是否會過度美化中國?我不知道。但身為一位曾經在歷史學領域耗去數年光陰的學生,我的結論是:無論教科書怎麼寫,先別相信!
臺灣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教導學生要有「懷疑的精神」,無論文理科,總是要學生先把課文背下、把公式記熟,至於箇中含義及運作原理,因為考試不要求,就要學生不再深究……久而久之,便培訓出一群只懂得盲從的大眾:我們並不用自己的眼光判斷黃色小鴨值不值得看,就一窩峰跑去岸邊照相;我們並不用自己的味蕾品評葡式蛋塔、甜甜圈、吊鐘燒、號稱純天然手工麵包值不值得嘗試,就一窩峰跑去排隊搶購;我們並不思考就那麼幾株半開的櫻花究竟值不值得拍下,就甘心塞在車陣數個小時。
如果自己覺得不好看、不想吃,大可不必隨著媒體報導起舞──但我們似乎很少這麼做。
對於歷史的詮釋,更是馬馬虎虎、人云亦云。
你若問我究竟持什麼立場,我實在很難回答;我身上有日本人的血統,這是拜殖民時期之賜,另一大半則是連老長輩都分不出來自漳州還是泉州;我外祖父跟著國民政府的軍隊從河南來到臺灣;我的堂姊有二分之一是客家人跟原住民的綜合。
所以你若問我立場,我實在很難回答。但關於本文的標題,我僅僅是站在「審美」的立場:其實,臺灣的櫻花並沒有那麼漂亮。
當然,審美意識有很大一部分是相當個人的;不過,也許改天當我們準備要去擠大排長龍的美食店、將車子開往綿延近十公里的車陣中,再仔細想想吧──我們可能有別的選擇。
或者也可以思考看看:究竟為什麼,臺灣人會迷上黃色小鴨/葡式蛋塔/甜甜圈/吊鐘燒/手工麵包/賞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