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5 撰文:窺憐】
之前接待一位上海朋友來臺北觀光,免不了要帶她上故宮一趟──雖然她對那些古物沒研究,對歷史也沒什麼興趣,只是秉著「沒去故宮就像沒來過臺灣」一般的心態,於是我也主隨客便了。
但我畢竟是本科出生的。一進到故宮,雖然不至於如數家珍,不過重要的歷史掌故及相關知識,至少是被師長刻進腦中了,所以在故宮內還能充當個二流解說員,幫她講解一些文物的歷史。
有點忘了是因著什麼樣的話題,大概是談到戰前,一些文物被日本人拿走──多半是經由合法途徑購買的;而或許也正因為那些文物早先到了日本,所以免於受到戰爭破壞。
那位上海姑娘馬上板起臉:那些本來就是我們中國的東西!
我試圖緩頰:不過也是因為日本學者的保護,那些東西才能留存下來啊!
她還是怒不可遏地罵到:日本人全都是瘋子!
先聲明一點:那女孩對歷史是沒興趣的。之前在另一篇也說過,她甚至不知道中華民國為何在臺灣──或臺灣為何仍自稱是中華民國。
所以原本我也沒料到她對日本的反應會那麼激烈。
我後來試著詢問她仇視日本的原因,得到的答案無非是:
「因為課本上這麼說」、
「因為新聞這麼說」、
「因為大家都這麼說」。
我再說說另一個故事──也是跟大陸有關。不過是我的表姊,一位正港的臺灣人,只是國中時隨父母到大陸去,在那邊完成了從國中到研究所的學業。
那是更早於接待上海朋友的事:我有一次跟表姊在大陸相見,當時她還在讀研究所──跟我一樣。
我談到在臺灣,拿著臺灣的碩士學位也沒什麼搞頭,有機會的話希望到日本去留學。
表姊聽罷,大驚失色:日本很危險的呀!別去!
我差點噴飯──在大陸生活了十多年妳都不怕,居然說日本很危險?
當時我沒問表姊為何覺得日本危險,不過綜合後來上海朋友的經驗,我想答案就是:「因為課本上這麼說」、「因為新聞這麼說」、「因為大家都這麼說」。
「所以我就這麼想了。」
三月底以來,臺灣社會極為浮躁。
從太陽花學運,到反核四、反風車、保護石虎、路樹,及公路收費員等等問題,排山倒海而來。
不過這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服貿簽署是在去年,反核四更是談了十多年,所以並不是這一個月大家沒事找事做,而是過去被長期忽視的重大議題一次攤開來談。
這樣做當然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原本擱置已久、被大眾所漠視的議題,終於有機會搶到麥克風,在社會上發聲。
壞處是:要讓一般大眾在短時間內瞭解所有議題的來龍去脈,太難。
因此會導致一個現象:「先聽聽別人怎麼說」。
聽別人怎麼說,不是壞事;壞事是「只聽某個人/某個新聞/某個黨」怎麼說。
在太陽花學運正熱的時候,我也在生活中或網路上問問身旁親友的態度。有的支持學運,也有的是強烈反對。
然而細問他們為何支持、為何反對時,常常就會碰到類似以下的情況:
「因為服貿是賣台條款!」有哪幾條賣台?「很多條啦!PPT上都有寫,新聞也有報啊!」哪家新聞?「三X!」
「學生攻佔立法院就是違法!」撇開攻佔立法院這一點,你覺得學生反對服貿有道理嗎?「他們就只是逢中必反而已!本質上就是臺獨,是民進黨在策動的啊!」但學生強調他們跟民進黨沒直接關係啊?「人家中X時報都把他們的底挖出來了!」
諸如此類。
我並不是指個別新聞媒體有什麼不好,而是這種心態大有問題:「因為新聞/網路/大家都這麼說」。
當然這個「大家」很有可能是剃除掉「非我族類」之後的「大家」。
看到這種情況,真的很難不聯想到我的表姊及上海朋友,她們對於日本莫名的仇恨與恐懼。
在臺灣的我們會覺得她們的心態匪夷所思,是因為我們只要點一下滑鼠,就會得到有別於她們的「課本/新聞/『大家』」所提供的觀點,能夠有更寬廣、客觀的角度調整對日本的印象。
然而她們沒有辦法。點再多次滑鼠也沒辦法。
她們除了接受那個「單一」的觀點之外,別無選擇。
今天我們臺灣自詡是民主自由的社會。但長年的政治鬥爭,導致我們自己放棄了「思想自由」。遇到任何議題,我們都先「看看別人怎麼說」──這個別人,往往就是「黨」。
看看國民黨/泛藍媒體怎麼說,看看民進黨/泛綠媒體怎麼說。
然後,根據「黨」的指示,同意/反對這個議題──完全喪失自己思考與評判的能力。
久而久之,除了那個單一的泛藍或泛綠觀點之外,我們「別無選擇」。
這是在民主自由的社會,最諷刺的悲哀!
我們明明有機會、有能力接觸到不同觀點,能有更寬廣的思考範疇,卻自我設限、故步自封。遇到議題,不是思考它的本質,而是把藍綠拉進來看,那跟服從共產黨意志的大陸人有什麼兩樣!
解決問題的途徑,永遠是先釐清問題的本質,而非顏色。
下一次當我們想對某件議題表態時,是否該先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掌握這個議題的本質嗎?我們得到的訊息是真的全面而完整的嗎?倘若不是,我們現在表達支持或反對這個議題,真的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思想」嗎?
諸君,莫讓自己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