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2 撰文:holysheep

 大家好,第一次在這個平台發文,這幾個月看下來,大家的主題大部分是政治和經濟,而我本人比較關注的是生態環境的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其實與政治、社會、經濟息息相關,因為人類是生態圈的一份子。這篇文章在今年九月投稿台聯大科博文獎,有得個小獎。因為篇幅關係我將分段放上來,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往的我很難理解「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端看其如何對待動物」這句話,隨著關注的生態新聞越來越多,漸漸能理解箇中緣由。原來生態平衡不只在動物的世界而已,人類也是生態界一個重要的環節,雖然我們的社會發展遠離山林野地,但在山林野地這些動物的命運中卻能看見人類社會中的那一些紛擾,在同一個島上,我們的關係是如此緊密相依。

我是從台灣龜的處境來看的。最近幾年經常有走私出口台灣保育類烏龜的案件,這種新聞佔的版面很小,頻率卻很高,數量更是驚人。今年中秋節之前才查獲了一樁走私台灣龜的案件,包括食蛇龜有1,358隻、柴棺龜1,081隻。今年八月,海巡署也於雲林截獲走私案,包括食蛇龜1,446隻、柴棺龜1,180隻。幾乎每幾個月就能查緝到這樣規模的走私,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或許只是所有走私數量的冰山一角,而這樣的獵捕速率很有可能造成保育類原生龜在野外絕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我們無法保護已立法保護的保育類動物?我們錯過了什麼大是大非,讓這些本土龜不得其所?

 

台灣龜:中國市場中的熱門商品

大部分人對台灣原生龜認識很少,因為我們已經越來越難在野外遇到牠們了。台灣原生的淡水龜共四種,其中三種已列為保育類。唯一不是保育類的斑龜正面臨外來種巴西龜的威脅,現在池塘及湖泊中幾乎都可以見到這種在頭部兩側有紅色斑塊的巴西龜,牠們的生活習性與本土的斑龜相似,適應能力良好,很快的佔領了斑龜的棲地。

另外三種保育類烏龜中,金龜已經很難在野外見到、材棺龜也因棲地遭人為破壞和農藥的使用數量大減、食蛇龜近幾年因嚴重的獵捕和走私,在野外的數量岌岌可危。食蛇龜與其它台灣淡水龜習性略有不同,其生長在低海拔森林,是半陸棲性的淡水龜。紅棕色的背甲有明顯的紋路和不連續的脊稜線,最特別的是牠全黑的腹甲,前後有如兩個半圓形的蓋子以韌帶相連,能夠自由開合,當受到外界的驚擾時,就可將頭尾四肢收進殼中,並將腹甲緊閉,像個箱子一樣鎖住自己。食蛇龜的模式產地在台灣,並且是本土龜中唯一的閉殼龜屬,人們誤以為牠的腹甲是捕蛇的陷阱,將其稱之為「食蛇龜」。其實牠特殊的腹甲只為自保而非為了獵食,人們對於這個神秘的物種還有許多不了解,才有如此的穿鑿附會。

山林的開發或破壞讓這些食蛇龜的野外棲地越來越少,在少數棲地穩定生活的食蛇龜族群卻也不得安寧,受盡走私的折磨。獵人走進牠們棲息的山林大肆收刮,為了降低牠們的活動力,裝箱時鋪上一層碎冰再放入船艙夾層,和其它的魚獲一起走私到對岸。近年研究者在台灣野外發現的食蛇龜個體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堪當繁殖主力的食蛇龜成體正大量的減少當中,「本土食蛇龜絕跡了!」是逐步發生的進行式。

走私進中國的台灣龜供應至以下三種需求:食用、收藏、養殖。在商業操作下,市場需求倍增,台灣龜也淪為被商人哄抬的熱門商品。

對岸盛行的吃龜風潮,已經讓中國境內的食蛇龜與同屬幾乎被吃光。另外的爬蟲寵物市場市場中充斥一種弔詭的現象:生命被看作一種收藏物,越是稀少瀕危就越有市場需求,例如這些走私過去的台灣保育類烏龜,總有愛好者願意高價收購。再來是養殖業的需求,這些台灣走私過去的烏龜,大部分是在野外生活五至十年,已經有生殖能力的成體,養殖業者買入這些野生龜可以省去自己培育的時間和成本,作為龜苗的補充。這些對岸的市場需求,大部分是受到有心人的炒作,造成台灣龜的價錢飛漲,以食蛇龜為例,以一千元台幣買進一隻食蛇龜,約可以同樣面額的人民幣賣到對岸去,獲利有五倍價差。盜獵自然資源的走私業者以為作了一場無本生意,卻著著實實的讓台灣人承擔更多成本。

arrow
arrow

    Critiqu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